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民乐知识 > 民乐问答 正文

葫芦丝最早登上舞台是什么时候呢?

作者:葫芦通 时间:2020-07-11
导读:吴学源:葫芦丝从发现到登上舞台,有一个漫长的过程。1954年,林老师他们带回来的那几个葫芦丝有大有小,但没有一个的音高能与乐队协调,也没人会调整葫芦丝的音高;再加上民间的葫芦丝是平均开孔,与乐队的音准不合,所以当时未能进入到乐队中使用。 葫

吴学源:葫芦丝从发现到登上舞台,有一个漫长的过程。1954年,林老师他们带回来的那几个葫芦丝有大有小,但没有一个的音高能与乐队协调,也没人会调整葫芦丝的音高;再加上民间的葫芦丝是平均开孔,与乐队的音准不合,所以当时未能进入到乐队中使用。

 葫芦丝登上文艺舞台是1980年,为了筹备9月下旬要在北京举行的“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首先在昆明举办了“云南省首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挑选节目,在调演中,德宏州歌舞团的傣族演奏员龚全国演奏的一首葫芦丝独奏曲《竹林深处》赢得了一致好评,被选为云南省进京会演的曲目之一,后来在北京的会演中获得了“优秀表演奖”。1982年,龚全国又被推荐参加在武汉举行的“全国首届民族乐器(南方片)比赛”,葫芦丝独奏《竹林深处》又荣获了参赛“金奖”,在全国民乐界引起了很大轰动。当时龚全国所用的那支葫芦丝是在芒市街上向一个卖葫芦丝的老艺人偶然买到的,恰好是D调,经过音孔调整后,音高也相对较准,所以能与民族乐队、西洋管弦乐队相配合,龚全国自己说这是他“运气好”。

 由于龚全国把葫芦丝吹“红”了,葫芦丝成为了作曲家、演奏家、乐器改革家们所关注的热门乐器,很多专业音乐工作者都想演奏它,但要上舞台演奏,首先要解决的是音准和定调的问题。梁河县文工队的龚家铭、李忠培、杨文贤等几位音乐工作者也有这个想法。要想在民间乐器的基础上解决这两个问题,先要找到不同调高(即不同大小)葫芦丝制作的基础数据,包括铜簧片的簧舌大小厚薄、竹管的长短粗细、各按音孔的开孔位置与间距等等;在梁河不难解决这些问题,试验的竹子材料满山遍野,但是需要培养一个会制作葫芦丝的人。当时他们说有一个年轻人会做葫芦丝,是梁河糖厂的工人,叫哏德全。于是他们介绍我与哏德全在龚家铭家里见面了,当时看到哏德全制作的葫芦丝工艺不错,马上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他这门手艺是当小学老师的舅舅冯绍兴传授给他的,他舅舅也是一个葫芦丝的演奏和制作高手,因此,我希望梁河县宣传队的几位同志和哏德全一起来完成这个基础性的研制工作。还希望他们给哏德全补一补简谱基本乐理的课,因为民间艺人做乐器也要有音乐理论指导,按手风琴的音高标准来定音。当时我提出要求,一是找到从小字组的大G调到小字1组的小G调等各个调高的准确数据。并向他们介绍了1961年至1963年间,红河州歌舞团乐队的林邨、史工、张志高等几位老同志改革巴乌时,就是这样不断试验后得出基本制作数据的。二是七声音阶中7、1与3、4之间两个半音的音准问题,不能平均开孔,孔距要缩小一点。他们通过实践,龚家铭来信说,除了小字1组的小F调和小G调因为指距太小,无法演奏,其它调高的都成功了,半音之间的音准也解决了。


关注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关注,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关注哦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滇ICP备20005506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