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民乐资讯 > 民族乐器 正文

彝族大三弦---少数民族乐器

作者:葫芦通 时间:2020-07-19
导读:彝族大三弦是彝族弹拨弦鸣乐器。彝语称二合亚莫、三弦亚莫、达达。彝语“二合”为三弦、“亚莫”为大,直译为大三弦。历史悠久,形体硕大,音色浑厚,用于民间歌舞伴奏。流行于云南省曲靖地区路

          彝族大三弦是彝族弹拨弦鸣乐器。彝语称二合亚莫、三弦亚莫、达达。彝语“二合”为三弦、“亚莫”为大,直译为大三弦。历史悠久,形体硕大,音色浑厚,用于民间歌舞伴奏。流行于云南省曲靖地区路南彝族自治县、宜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泸西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等地,是彝族支系阿细、阿哲、撒尼人喜爱的民间弹弦乐器。
  彝族大三弦彝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民间很早就有了歌舞活动。每逢彝族火把节、插花节和三月会等传统节日,人们都要身着盛装,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男子手持小三弦边弹边跳,女子则边舞边双手拍掌和用脚踏地。在滇东路南、弥勒等地,阿细、阿哲、撒尼支系称这种歌舞为“跳乐”;在滇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尼苏支系称作“打跳”或“踏脚舞”;在滇中楚雄彝族自治州则称其为“姑梭”。滇东彝家少年,十几岁就开始弹奏三弦、参加跳乐,个个都是“听见三弦响,心慌脚板痒”。早期的跳乐,彝语又称“阿博毕”,为拍掌跳之意,舞蹈节奏舒缓,动作轻盈舒展,男女边弹边唱边舞,伴奏乐器除小三弦外,还有笛子、三胡、月琴和木叶等,多在村寨以内选择场地进行。民国以后,伴奏跳乐的葫芦小三弦改为木制筒形小三弦。1921年,弥勒县凤凰村阿细青年段显王在筒形小三弦的基础上,制作出第一代大三弦。1930年,西山烂泥箐村小伙张崇仁制作出第二代大三弦,从此用大三弦伴奏跳乐,传遍阿细的每个村寨。此后,彝族民间艺人石凤林等,又对大三弦进行了改革规范,才成为现在广为流行的彝族大三弦。1946年夏,西南联大部分师生到路南组织了圭山彝族舞蹈队,并到昆明演出,使民间歌舞《阿细跳乐》首次登上城市音乐舞台。如今这种欢快的跳乐(跳月),彝语又称“嘎斯毕”,为欢乐跳之意,已成为彝族民间传统舞蹈,即闻名全国的“阿细跳月”。节日的夜晚,明月高悬,在彝家寨外的空场上,青年男女围成圆圈,中间燃起高大的火堆,小伙子一边弹着大三弦一边同姑娘对舞。主要动作有跑三步、停两拍、向前一抬脚和原地跳转等,舞步刚健,动作敏捷,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整个舞蹈充满热情欢乐的气氛。

关注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关注,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关注哦

网友评论: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滇ICP备20005506号-1
Top